2018-07-11 09:31|作者:唐园结 杨志华 高飞 张伟宾 周鹏飞|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在产业振兴时代画卷上着墨添彩——广西贵港市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纪实
本报记者唐园结 杨志华 高飞 张伟宾 周鹏飞
5年前的一次土壤调查,让贵港大地中沉睡已久的硒资源一夜苏醒,所产富硒大米身价倍增,产销两旺。
2015年以来,得益于技术创新,贵港的绿色养猪业风生水起,粪污的科学利用创造了高于养猪本身的利润。
近两年,荷、藕产业与山水景观联姻,特色农业嫁接风景名胜,贵港农旅的招牌在广西区内外越擦越亮。
“贵港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景观优势,关键是将这些优势资源整合利用,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富民优势。”贵港市市长农融说,打好富硒、科技、生态等特色牌,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贵港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
近日,记者走入荷城贵港,穿水稻田、访养殖场、观荷塘景,感受贵港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富硒产业、生态养殖和农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以硒为纲,浔郁处处闻稻香
瞄准打造“中国农业富硒之都”标靶久久为功,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上下联动、内建标准、外拓市场,打出富硒产业特色“组合拳”,在差异化中提升农业竞争力,快速释放农业高质量发展“硒”红利
贵港之贵在于:这里是发展农业的天堂,在广西这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份,贵港市坐拥浔郁平原,独占水土丰腴的“一分田”;这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众多,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光热资源丰富,无需温室即可实现农产品全年生产,历来是广西“鱼米之乡”;这里有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内陆大港,作为广阔市场的交汇之处,贵港直达粤港澳,畅行大西南,联通东南亚。
然而,直到5年前,贵港农业发展还是多而不优、强却难富。
2013年,一篇名为《广西贵港地区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的学术文章,引起了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的注意。多年农业农村工作积累的经验告诉他,这将是贵港市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立即将文章批转给了贵港市委市政府。
“贵港土壤硒含量≥0.4×10-6的面积达38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05%”。看到上述研究成果,贵港市委市政府领导如获至宝,贵港农业转型升级的抓手与突破口找到了!
在贵港市副市长徐育东看来,用好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宝贵硒资源,就像是给贵港农业画龙点睛,让贵港农业的产品、市场、交通优势更加充分释放,为贵港农产品打造了一张富有含金量的亮丽名片。
方向既定,目标引领。“到2022年富硒产业规模超600亿元”,贵港从市到区县,均成立富硒农产品开发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富硒产业开发。
富硒产业关系到贵港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加速转型升级,市委和市政府制定了宏观远景规划,明确了得力推进措施,设立了清晰行为边界。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就由政府来承担。5年时间里,贵港市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论证调查、编制规划、建设园区……一系列产业基础工程加速上马,贵港人深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让“富硒”标签闪光,绝非朝夕之力,必须秉承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驰而不息打磨。
——制定标准、塑造品牌、开门办展……一系列产业提升项目落地生根,贵港人深知资源决定产业特色,品牌决定产业强弱,要在富硒市场中后发先至、弯道超车,必须拿出时不我待的争先干劲,不遗余力打造贵港富硒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产业带动、利益联结、共享红利……一系列惠民政策设计提前布局,贵港人深知人心齐泰山移,要最大程度释放出“硒”红利,必须让广大农民共同参与,把广大农户引导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来。
“我们投入最大、各方鼓掌最多的工作,要数硒资源普查。”贵港市农业局局长冯艺说,从2014年起,贵港市筹措3亿元资金进行土壤和农产品采样、检测,绘制“富硒地图”,方便市场主体按图索骥,发展富硒产业。
政府把富硒的地基打好,把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架稳、立牢,市场主体雕梁画栋,各展所长。短短几年,贵港富硒农产品已呈“井喷”之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多、产值成倍攀升。
2017年,贵港全市参与富硒产业开发的企业已超过60家,创建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88个。今年3月,全市35家企业、41个产品通过广西自治区富硒农产品认定。
贵港市湛江镇通达米业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湛江镇位于富硒土壤保护区,种出的水稻容易通过富硒认证,销路俏、价格高。”在通达米业的展销厅里,公司负责人傅云学介绍说。贴有“富硒农产品”防伪认证标签的“翼王香”精装米价格为30元/斤,即便是简单包装的富硒米,售价也达到了15元/斤,利润远超普通米。
富硒品牌的传播,带来了商机、提升了价值。在贵港连续3年举办的富硒产品展会上,来自国内一线城市和东南亚国家的客商逐年增加,富硒农产品采购签约额、富硒农业项目投资额一年一个台阶,2017年分别达到15.18亿元和36.85亿元。
一袋米的成功,带动了贵港富硒产业规模的扩大和链条的拉长,加速了一方百姓的致富进程。目前,贵港富硒大米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
此外,富硒茶叶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3.7万亩,富硒百香果、富硒红橘、富硒鸡鸭鱼等系列产品也开始崭露头角。
发展富硒产业已成为贵港市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的共同选择,贵港富硒农产品在市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在持续提升。随着《贵港市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富硒产业体系、园区建设、治理体系正在走上快车道。以“硒”为贵的农产品,正顺江而下、走出广西、扬帆出海。
科技助力,养殖增效添新绿
因地制宜推广清洁养殖技术,首创聚落式楼层生猪养殖模式,大力推行“微生物+”等生态养殖模式化粪为肥,充分发挥示范区和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把猪养在林中、养在楼上,智能喂养,实现现代养殖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互促共进
松涛林海间鸟语蝉鸣,银瀑飞流下清溪蜿蜒。在贵港市港南区亚计山林场,穿行在近4万亩的天然林中,好似进到一座森林公园,空气在负氧离子与花草的作用下,清香扑鼻。
如果没有看到“亚计山生态养殖(核心)示范区”的牌子,决然不会相信这片山清水秀的区域,会是年出栏115万头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区。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畜禽粪污日益成为生态环境的大敌,迫使各地在一定程度上限养、禁养。
“我们的养猪场之所以能实现污染‘零排放’,主要靠集成运用先进技术。”养殖区投资方扬翔集团的董事长黄定寿说,通过校企合作机制,科研团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
“微生物+高架网床+干清粪”是生态养殖模式的关键技术。在养殖区4栋7-9层楼高的现代化楼房猪舍中,猪没有生活在地面,而是被钢管和复合材料制成的网床架在空中,粪污无需冲水,就从孔洞中自然掉落至下方排污渠,粪尿分离后被自动机械刮粪板送入发酵车间。
与传统水冲粪的方式相比,干清粪的办法除了会大量节水、减少粪污量之外,还能有效降低猪粪含水量,避免氮、磷、钾元素溶于水而流失,为后续生产高品质有机肥奠定基础。
收集起来的猪粪,不再简单地厌氧发酵、好氧处理,而是改用添加益生菌、利用发酵床快速发酵,再通过杀菌烘干、添加辅料、颗粒成型、自动包装,粪污摇身一变成了一袋袋有机肥。
由于近年来绿色、有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贵港市场对有机肥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价格一路走高。贵港市土肥站站长李柱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猪出栏前平均能产湿粪600公斤,可加工颗粒有机肥300公斤,除去50元左右的生产成本,按照目前颗粒有机肥1200元/吨的售价计算,从每头猪的粪便中能挖潜300元以上,在猪价低迷时,这比生猪养殖的利润还高。
粪污变肥固然好,投入也不小,中小养殖户往往无力自建有机肥加工设备。对此,贵港市构建了以两家万吨有机肥厂为中心、多家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场为辅助的体系,通过技术服务、猪粪收购等方式,把一家一户也带入“养猪-粪污-有机肥”的生态循环。以前粪污是负担和烦恼,如今却成为了可以淘金的宝藏。
“在贵港交汇的浔江、郁江、黔江,是珠江上游的重要水系,保障下游水源安全责任重大。”冯艺说,为引导和推动绿色养殖、生态养殖,贵港市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对以“公司+”模式带动养殖户开展生态养殖的企业,进行现金奖补;对实现零污水、粪污全量资源化利用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暂免征环境保护税……目前,贵港市已有352家养殖场通过生态养殖场认证,其中86家可以在场内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浔郁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转变观念,加入生态养殖的行列。
实现生态养殖,只是扎实了发展的底板,在规模化养殖效益“天花板”的挤压下,最大程度提升经济效益水平,是引领与推动养殖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所在。
“依靠规模降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转变观念,从良种化、智能化、精准化中找空间。”贵港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潘展雄说,贵港市正引导做强品种打牢产业基础,推动智能喂养挖掘节本增效潜力。
俗话说,母猪强,强一窝;公猪强,强一坡,公猪好种群才壮。贵港在种猪领域已经获得了一项世界第一,十多年磨一剑、与加拿大合作建设的亚计山猪人工授精中心,已超越荷兰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公猪站,不仅直接助力贵港养猪高效发展,未来有望成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种猪改良的助推器。
养殖成本的高低取决于饲养管理的水平。不满足于机械化、自动化的普及,贵港养殖向着更高山峰再出发。不久前,一项有着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首创的猪脸识别系统刚刚取得成功,一个能提供“种、料、养、管、防、售”系列服务的手机APP也已上线,再配上物联网智能喂养系统,根据每头猪的月龄、体重、习惯等进行定制化精准喂养,让每一粒饲料产生最大效益将成为现实。将来农民只需拿起手机、手指一划,绿色、生态、高效全搞定。
整合技术创新,推广清洁高效养殖,是贵港人基于对养殖业发展规律的清晰认识,也是由于对绿水青山重要意义的准确认知,更是出于对子孙后代美好生活的职责使命。
因荷而美,古郡新城添活力
整合山水景观、特色农产、民俗文化、农事民居等优势资源,打好乡情、乡愁牌,贵港市大力推进农旅联姻,开展创意设计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让游客愿意来、玩得好、吃得香、住得下……以“荷”辟出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民、振兴乡村的新路径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自古以来,雅致、高洁的荷花深受人们喜爱。
种植逾千年、荷花为市花、别名叫“荷城”的贵港,更是与荷花有着不解之缘。每逢夏日,域内800多种荷花竞相绽放,荷塘星罗棋布,风光醉眼怡神。
然而长期以来,贵港种荷花集中于一产,采莲挖藕难富民。据贵港市总农艺师张体泽介绍,由于近年来莲藕市场竞争激烈,就连集国家地标产品、古时御膳贡品、广西传统特产、“藕中之王”等美誉于一身的“覃塘莲藕”,也面临着低价难卖、藕贱伤农的窘境。
要让荷花成为富民花,必须跳出传统思维。“贵港是风光秀美的生态福地,辐射两广地区上亿的旅游客源,但只靠传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够强。”贵港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日勇说,将过去憋在手里的“荷城”特色牌打出去,融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是贵港旅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新路径。
通过深入挖掘荷潜能,积极弘扬荷文化,用心培育荷品牌,贵港市全域旅游升级提档的“荷反应”已然被激发。
目前,在贵港市14个国家级旅游景区(点)、27个自治区级景区(点)、乡村旅游区、农家乐中,荷花已是不可或缺的美丽元素,位于贵港市覃塘区的“荷美覃塘”莲藕产业(核心)示范区,更是其中一朵农业与旅游伴生绽放的“并蒂莲”。
来到“荷美覃塘”示范区,只见翠峰环抱间,龙凤江蜿蜒流过,爬上观景台,3000多亩碧叶接天、荷花映日。在这里,没有了品种单一、条块分割的荷塘,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艺术手法规划,由300多种观赏荷、莲交错种植而呈现出的隽美图案。
据贵港市荷美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经理覃琪河说,“这里山清水秀,南广高铁和贵隆高速穿境而过,可以辐射西南、两广地区,天然适合发展农旅项目。把荷花的独特优势亮出来,就是有吸引力的景区。”
初、妙、放、盛、殇、衰……这是国画对荷花一生的描述。荷花虽美,但花期仅一个月,此题不破,旅游难兴。为了延长盛花期,景区尝试培育、引种、搭配花期不同的荷、莲,成功让荷花绽放直至入秋,游客总量成倍增加。
尝到了甜头,景区对冬春季节也打起了主意。考虑到塘中主要种花莲、籽荷,并不挖藕,秋末放掉塘水,种上油菜,来年初春的荷塘就变身金色花海,春节期间游客再次爆满。
创新思路,蓄水成塘、放水变田,荷花与油菜兼作,带来的不止是两季旅游收入,以莲子和油菜籽为原料的特色农产品,也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荷花搭台,创意唱戏,“荷美覃塘”吸引游客的地方远不止美景。依据壮族传统文化编排的壮族山歌、师公戏、七彩花灯节目,符合年轻情侣追求浪漫需求的“相约七夕·因荷有偶”婚庆摄影活动,满足孩子好奇心的“荷”科普馆和莲藕农事体验项目,能让游客一饱口福的地道、实惠壮家风味“全荷宴”,让游客住下来感受荷塘月色、蛙声虫鸣的“荷美庭院”农家院……
以需求为导向,设计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项目,让前来的游客,不分年龄,都能乐在其中、流连忘返,干农活、吃农饭、住农家,乡愁、乡情转化成了农户的收入。
2017年,巨大的“荷能量”助推了贵港市农旅的爆发,全市共接待游客2090.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235.16亿元,分别较2016年增长了25.45%和33.02%。
随着“荷城”知名度提升,作为长江以南种植荷花品种最多的城市,贵港终于在去年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第32届全国荷花展览的主办权,在刚刚成功举办的荷花展上,“我芳香两千年,只为等你来”的主题语对全国人民发出了热忱的美丽邀约。
贵港市发挥荷花产业优势、景观优势、文化优势,推动从藕向花转型,强化多功能性,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盘活山水、民俗资源的创新之举,还是描绘美丽乡村画卷的重彩浓墨。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贵港既拥平畴沃野,亦有三江过境、翠壁千寻,山水林田湖交错中生景万重。这景是一袋米因硒而贵,是生态养殖增效增绿,是古郡新城因荷而美,是浔郁乡村渐趋振兴的时代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