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四川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新农体“头羊效应”,带动农户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分类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清洁化;“五区协同”共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分区探索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创绿色品牌“雁阵”,整体锻造农业金字招牌;加快人才等重大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高端要素持续下乡融农。
目前,四川“大省小农”的农业经营特征依然明显,由新农体带动的绿色发展理念仍需全员培育;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承压增压,由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撑的绿色生产方式亟须分类推进;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由农村三产融合引领的绿色产业链模式亟须分区探索;中高端基地建设不充分与品牌“小、多、散、乱”现象拉低了“四川产”品牌影响力,由区域公用品牌统领的绿色品牌体系亟须立体整合;农业体制机制改革仍需全面深化,由乡村振兴战略驱动的绿色政策体系亟须全面落地。因此,推进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着力发挥新农体促进质量兴农的“头羊效应”,全域示范带动广大农户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培育壮大新农体,支持引导新农体担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最大化释放“头羊效应”。壮大并发挥新农体流转土地的生力军作用,创新农业服务外包,充分发挥供销社托管承包地的强大功能,推进内涵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并在农村开展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全覆盖。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要瞄准需求导向开展农科研究与推广转化,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分类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清洁化。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政产学研联合攻关,进一步加大涉农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力度。围绕节约集约利用农村资源,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重点围绕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展节水农业、绿色专用型资源利用新技术研究,围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开展高效减量和替代使用化肥农药新技术研究,围绕秸秆全域综合利用和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开展高质量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新技术研究。政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聚焦新农体发力,重点推广绿色专用型技术,形成技术扩散“头羊效应”。
产业融合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式,要“五区协同”共推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分区探索基于绿色产业链的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坚持农业与畜牧业安全生态配套,持续推进农牧结合;坚持种植业与养殖业就地就近消纳互补,持续推进种养循环;坚持清洁生产与生态加工衔接,持续推进绿色有机加工转化;坚持农业兴旺与生态振兴协同,持续推进农旅相融互促。成都平原经济区精准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打造高端综合型产业融合模式;川南经济区加快发展竹、茶、生猪、肉牛、肉羊等特色农业,打造农村特色产业融合模式;川东北经济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富硒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农村三产融合模式;攀西经济区依托光热资源着力发展优质农业和草食畜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错位发展高原无公害、绿色生态农牧业精品产业链,打造高原生态产业融合模式。
品牌整合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瞄准“全域开放”建高标准基地,创绿色“雁阵”品牌,完善监管,整体锻造农业金字招牌。瞄准“四向拓展”推进全域基地化、基地标准化、标准高端化,加快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升级提档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增量扩容。瞄准“一带一路”、供港澳农产品基地等建设实施区域公用品牌打造计划,立体整合新农体经营品牌,全面提升“四川产”品牌行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进一步完善农业监管体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监管和治理方式,加快第三方监测队伍建设。
制度创新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要依据乡村振兴目标导向,加快人才、产权、金融等重大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政策体系,促进高端要素持续下乡。建农村人才特区,制定有关人才下乡的特殊政策。实施农村高端人才“引智”计划,制定特殊政策吸引农业领域类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人才搞农业、带农民、建农村。全面实现农业农村“凡权必确、权必有证”,探索生态资产市场化实现形式,强化农业知识产权认定和保护。制定向农业农村中科技创新转化、产业升级转型、三产联动融合、装备更新优化等领域倾斜的金融配给政策。建立农业绿色发展导向的生产者激励机制、消费者付费机制、第三方治理机制和政府补贴机制。科学计量生态资产及绿色生产溢价,靶向实现生态补偿和精准扶贫。 (漆雁斌作者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上一篇: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下一篇: 创建“国家农高区” 打造乡村振兴的“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