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南区昌元家庭农场:
种植养殖双增效 生产服务齐增收
导读:
昌元家庭农场通过适度控制流转土地规模,购置较为齐全的农业机械,对内科学种田、种养结合,搞初加工增效益,对外代耕代种,提供农机服务增收入,获得了较高且稳定的经营收益,成为体面的高素质农民。昌元农场的经营发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控制土地流转成本。该农场长期稳定流转土地64亩,又根据每年的市场行情与农户讨价还价,弹性调整种植规模,既获得了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效益,又有效规避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二是种养结合增效益。昌元农场探索的“稻+N”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田、水资源,获得了种植、养殖两份收入,还提升了水稻、水产品品质,可谓一举多得。三是生产服务双主体。昌元农场不仅成为直接从事适度规模种植的农业生产主体,还成为对外提供代耕代种、机耕、机收等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主体,生产与服务双结合。四是初级加工提高粮食生产附加值。销售大米比出售稻谷更有赚头。该农场通过自己加工出售大米,有效解决了种植环节效益低、销售受中间商制约的“难题”。
案例介绍:
昌元家庭农场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中坪村,农场主刘昌元出生于1963年,是当地有名的种田能手,家庭人口7人,包括他和父母、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家庭劳动力4人,家庭承包地16亩。2011年,他流转本村其他农户64亩土地种水稻,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尝到甜头的刘昌元,叫回在外务工的儿子刘海(1987年出生),一起搞规模化种植。2013年5月,在国家鼓励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号召下,他们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了“巴南区昌元家庭农场”。近年来,通过直接流转田地搞种植、养殖,向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等方式,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范围,经营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达到110万元,纯收入30万元,成了当地有名的、体面而自由的高素质农民。2014年,昌元家庭农场获得重庆市首批家庭农场示范场称号。2016年,刘昌元获得重庆市优秀家庭农场主称号。
一、适度流转土地,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刘昌元是个地道的农民,年轻时也曾经出外打工,但一直种植自己的承包地,会开农机,懂农业技术,是当地有名的种田能手。2011年,看到农产品价格比较好,村里许多农户又因出外打工不愿种地,他便与周围农户签订了64亩的土地流转合同,年租金根据田土肥力、水源条件不同,按每亩150—200公斤稻谷计算,流转期限到2028年。这64亩流转地,连同自己的16亩承包地,地界相邻,集中连片,比较适于机械化耕作。他们因地制宜,水田种水稻,旱地种梨树,为昌元农场保持适度的经营规模提供了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他精打细算,根据每年农产品价格走势和农户田地要价情况,按一年一议的方式流转不同规模的土地种植水稻。流转面积最多的一年是2014年,达到了340多亩,最少的一年是2018年,只有220多亩。流转规模虽然有所波动,但在近几年粮食价格下行的压力下,他们很好地控制了土地流转成本,确保了较好的种植收益。
二、购置机械研习技术,打造农场核心竞争力。农场种植面积扩大了,再依靠人力畜力耕种,既需要支付日益高昂的人工成本,又面临劳动力雇请难、管理难的问题,刘昌元一家对此心里明白、对策清楚,不惜血本购置了必要的农机装备。近年来,农场依靠家庭投入和财政项目补助,已购置大型联合收割机2台、拖拉机3台、微耕机2台、插秧机3台、潜水泵1台、汽油机1台、电动喷雾器6台、其他小型农业机械12台,价值近百万元。为提升农机操作维护水平,刘昌元还将儿子刘海送到农机部门培训,刘海现在已经成了农机操作和维修的行家里手。目前,农场自营水稻田的翻耕、插秧、灌溉、病虫害防治、收割等环节,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年均节约人工成本近20万元。
三、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降低支出增加收入。由于绝大多数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当地田地多数由老人耕种,一些位置偏远、地力偏差的甚至出现撂荒。许多农户联系刘昌元,愿意把土地租给他。考虑到这些地块不能成片,许多作业环节经常无法使用机械,刘昌元选择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方式与这部分农户合作:农场统一提供种子、肥料、农药,统一进行育秧、机耕、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农户负责作物的日常管理。农作物收获后归农户所有,农场每亩收取400—500元的代耕代种费,另外还按协议获得国家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服务补贴。2014—2017年,农场服务面积曾达到300亩,2018年由于没有获得国家补贴,服务面积减少到50亩。通过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既增加了农场收入,又避免了因大量流转土地而必须提前支付的地租和生产资料、雇佣人工等费用支出。
四、重视科学种田,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由于种植规模较大,单产水平和作物品质的少许提高,都能为家庭农场带来显著收益,因此刘昌元远比周边小农户更重视学习农业科技。他和儿子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并在农技部门指导下采用了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应用新品种。农场水稻种植全部选用品质优良、产量稳定的新品种,从前几年的“宜优2115”“T优111”到今年的“隆两优”,全部是当年的最新优质水稻品种。二是应用新技术。在育苗上科学地进行种子处理选育壮苗,在施肥上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在水稻生长各阶段科学进行肥水管理,在病虫防治上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三是听取专家指导。农场经常请区农业农村部门和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到农场进行生产技术的指导,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技术水平。
五、发展种养结合,提升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农场从2018年开始试验“稻+N”种植模式,在水稻田里养殖鱼鳅、鳝鱼、虾。由于地处山顶,土壤、空气质量好,形成独特的生态小环境,农场稻田养殖的鱼鳅、鳝鱼、虾品质好,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高,每公斤可卖到60—100元。2018年刘昌元试着发展50亩稻田养鳅养鳝养虾,虽然水稻产量有所下降但品质提高,加工成米后价格可以卖到每公斤10元。综合种植、养殖收入,每亩稻田能增收2000多元,仅此一项全年增收10多万元。
六、开展稻谷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昌元农场的稻谷品质优良,直接交售给当地粮食加工企业,销售价能够比一般农户高出0.2元/公斤。但通过多年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刘昌元感到,自己家的稻谷品质好,产量也上了规模,如果自己搞加工,肯定受欢迎,卖上更好的价格。2018年农场购置了大米加工设备,自己直接加工,并通过各种方式出售。2018年共加工出售大米50000多公斤,均价6.4元/公斤,扣除加工成本后,亩均收益比直接出售稻谷提高了30%以上。
七、农机对外服务,实现多渠道增收。农场海拔高度有500多米,生产季节比低海拔地区晚15天左右。刘昌元利用这个时间差和拥有大量农业机械的优势,为周边镇街和巴南邻近的渝北、南川等区县农户提供水稻插秧、耕田、收割等机械化服务。插秧价格每亩80元,机耕每亩150元,收割每亩200元。2018年,农场提供机耕服务面积2000余亩,收割、插秧面积300多亩,增加收入38万多元。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不仅为农场增加了收入,还为周边300多农户解决了水稻生产中面临的耕种收难题。
八、努力开阔视野,拓展农场发展空间。令刘昌元感到高兴的是,儿子刘海很喜欢农场的工作,感觉比当工人更自由,也愿意主动谋划农场的未来发展。在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青年农场主培训班时,刘海结识了许多乐意从事农业的同龄人,他们一起加入了由当地农委组织的青年农场主联盟,建立起微信群,在此平台上相互交流,共享客户信息、农业技术、农场管理和农产品营销模式等。
上一篇: 崇州十万亩“水稻+”全产业链开发示范区
下一篇: 第一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重庆涪陵区洪家大院家庭农场